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 页 >> 人 物 >>人物专访 >> 李昀璐:“不遇”才是人生常态
详细内容

李昀璐:“不遇”才是人生常态

时间:2022-04-28     作者:周梦圆【转载】   来自:北方文学创作中心

1651154856759958.jpg


人物简介:李昀璐,女,1995年生,云南楚雄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扬子江诗刊》等刊物。曾参加2017《中国诗歌》新发现诗歌夏令营。出版诗集《玫瑰星云》《寻云者不遇》。有个人公众号:寻云者不遇。


踏上诗歌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

记者:透过你的专业背景资料,我们发现你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的,那你是怎样踏上诗歌写作之路的?

李昀璐:我在小学就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那时我主要创作小说,大约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写作,重在自我排解情绪。父母会把我的创作整理起来放在箱子里,现在翻看,虽然觉得当时的笔法还很稚嫩,但正是逐步的积累让我对写作的兴趣愈发浓厚。

17岁的夏天,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一位写小说的老师。他在交谈中提到了很多现当代诗人并建议我去阅读他们的诗歌作品。阅读完这些诗人的作品后,我对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自我创作。写作一直以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是到了某个年龄阶段,我找到了诗歌这种新的写作方式。一路走来,我对于诗歌的感情是逐渐加深的,从一开始只是被某些诗句打动,到慢慢爱上诗歌这种文体,再到自己动手从事诗歌创作直至现在。


1651156544401094.jpg

李昀璐的诗歌创作手稿


李昀璐:对我来说,踏上诗歌写作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因为我最开始并非专攻于诗歌写作,而是单纯地喜爱写作这件事情;“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到大一直热爱写作。我认为只要保持对创作的热爱,我就会去不断探索创作体裁的边界,转向诗歌写作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一种必然。

记者:在你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地信专业这一背景扮演过什么显性或隐性的角色吗,有没有影响过你的诗歌创作?

李昀璐:我本科学习的是地理信息专业,这个专业是地理和计算机的交叉学科,本身和文学关联不大,但却在潜移默化中给了我很深的影响。这些影响并非我自己有意识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专业知识产生的,而是不自觉地渗透到我的诗歌写作中。

地理信息技术这一专业背景提供给我另外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诗歌意象,逐步脱离传统诗歌意象的束缚,形成了部分具有自身特色的诗歌意象。

比如我有一本诗集的名字叫做《玫瑰星云》,这个名字就和我的专业知识背景有关。“玫瑰星云”是一个物理现象,它是光和尘埃旋转形成的晶体,看起来仿佛是玫瑰花朵拥簇而成的云朵。我把它运用到了我的诗歌创作中,写了《玫瑰星云》这首诗歌并以此为名出版了一本诗集。

1651156638964877.jpg

李昀璐出版诗集《玫瑰星云》


玫瑰星云

文\李昀璐



“玫瑰星云是我见过最美好的事物

感谢您,让我知道了她的存在。”*


光,在玻璃瓶中转动

显出慵懒的疲态,为了找到一个

合适的容器,它不远万里

天空太空了,蓝色

让它几度溺水

相似的蓝色。桌上的车票

会指向哪里呢?哪怕挣扎于

无边潮浪也要撞进咸味的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玫瑰

出发吧,去找自己的花

橱窗中飞扬的裙裾

或是掉色的游戏手柄


地图上的东南方

夏日的海上

热带气旋束成一把

——陌生的地名像一个个咒语

开启了高原上一个个辗转难眠的夜晚

书页在风中翻起又落下

迟疑的手。公式无法推算

一颗麦子成熟的时刻

永不凋谢的少年,手捧着

金色黄昏



收割的季节

想起夜空中低声呼啸的飞行器

如何摘下星夜的花呢?

无尽的黑暗里

尘埃和光,相拥旋转

绯红的星云,在时间之外

冰冷而空寂

收纳人间灰烬里,不肯熄灭的梦


往前走吗?义无反顾的那种

甚至无法判断长大和衰老何时开始

却永远不想看到边界——为什么要有界桩

为什么世上会有得不到的花,哪怕

我抬头便可见到它



流星降临的夜晚,月光发红

血液一样的火光

有多少忘情的盛开

就有多少掷地有声的破碎

有多少沸腾的时光,就有多少

坍缩的黑洞

——什么样的花能配得上黑色花圃?

白。白光斑驳

黑板上字迹散落,万物初生


*我的第一个教师节收到的贺卡上,学生写的句子


李昀璐:又如《青蛇》这首诗歌从科技发展的角度解读“青蛇”这一意象,打破原来对“青蛇”的解读,其中“导航键”和“天气预报”都来源于地理信息专业知识。南宋的大雨一直下到了今天,绵绵不绝,但科技的高速发展,让我们可以靠天气预报提前预知一场雨的到来,青蛇的法术失效了吗?


青蛇

文\李昀璐


翻阅晨报,广告分河而治

中缝是婚恋市场的狭小堡垒

女,87年,大学本科

她陷在沙发中,被丝绒包裹


自身也是柔软的,纤弱腰肢,手指尖细

目光狡黠,身体中似寄居某种动物起身,抚平衣服褶皱,像擦去水渍

总感到潮湿,南宋的大雨


一直下到今天,伞有了不锈钢手柄

色彩鲜艳自动开合。一切都可控制


准确的天气预报,合理规划

每场雨的位置

仙术失效。导航键中女声柔和

避免误入歧途


皆可预料,无法预料。春雨缠绵

绵绵,爱是穷寇莫追,是孤身一人

数次往返人间


李昀璐:像这样的表达在我的诗歌创作中还有很多,但大都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我始终相信,一个创作者走过的路、看过的书、汲取到的营养都会体现在创作中,我也不例外。我不会因为我是非文学专业毕业感到自卑,因为我认为一个好的创作者应该从多个方面汲取营养,无关专业。


“寻云者不遇”的诗情联结

记者:你的诗集和公众号都取名叫“寻云者不遇”,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我们都知道贾岛在这首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则更加衬出作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表达了贾岛对隐者生活的追求。那你取这个名字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和贾岛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能谈谈这个名字的来源和寓意吗?

李昀璐:其实当时取名时没有那么郑重,也没想通过这个名字一定要向读者传达出某种人生态度,但“寻云者不遇”这个名字确实来源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大约在大一申请微信公众号时要起一个名字,我灵机一动就想到了这首诗。可能是因为这首诗从小学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在那一刻一下子就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于是,我就借鉴了这个诗名,将其中的“隐”换成了自己名字中的“云”,申请了微信公众号。等到我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集时,当时也想了很多名字,但权衡思考下来都觉得不合适,最终还是选择了“寻云者不遇”。

1651156712987271.jpg

李昀璐出版诗集《寻云者不遇》

李昀璐:当时只是凭着感觉,不觉得有什么特殊含义,现在深究当初为什么觉得别的名字不合适,唯独“寻云者不遇”最符合自己心意,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因为“寻云者不遇”这个名字是幼时的我和现在的我的一种联结。小学时我只是单纯地学习诗歌,是诗歌写作的旁观者,那时候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等到长大后兜兜转转我开始从事诗歌写作,从一个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经年沉降这个名字已经被时间赋予了特殊意义,有了成长的厚重感。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我一直欣赏“遇”的状态。“遇朋友、遇爱人、遇知己……”这些状态都是我十分渴求的,但我也深知“不遇”才是生活的常态。不过,正是因为“不遇”才显出“遇”的珍贵。所以我给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和公众号起名“寻云者不遇”,想要提醒自己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遇”,因为它们弥足珍贵,但就算“不遇”也不要气馁,因为“不遇”才是人生常态。

记者:翻阅你关于诗歌的公众号“寻云者不遇”,我们发现你几乎保持着两天、三天一更的状态,你是怎么保持这么密集的创作状态呢?中间有没有中断过?或者说你是怎么平衡生活、工作和诗歌创作的?

李昀璐:公众号是我诗歌作品刊发的重要平台,也是我生活中的重要调味品。因而,如果不是平常工作忙不过来,我都会保持一定频率的更新速度。其实,我的诗歌创作也不是一直保持着高密集状态的。对我来讲,创作最旺盛的时候往往处在日常生活的重压之下。生活中的压力越大,我想倾诉和表达的东西就越多,就会催生出更多的诗歌作品。

1651156770224545.jpg

李昀璐的个人公众号“寻云者不遇”


李昀璐:我也出现过“失语”状态,也就是创作的瓶颈期,甚至也曾几个月写不出东西来。这对于一个文字创作者来讲,是比较难熬的阶段,你会突然发现自己想写但就是写不出来。不过,我一直坚信“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内我不强求自己一定要创作出诗歌作品来。

我一直坚持每天阅读,从小说、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让自己始终处于不断思考的状态中。我一直认为诗歌创作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就算一段时间内没有灵感,但总有一天一定会写出好的作品。因此就算遇到创作的瓶颈期,我也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安然度过,找回灵感。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诗的力量

记者:采访组大致拜读你的诗集后发现,你的诗歌创作主题囊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于拔牙的《反骨》、有关于糖果制作的《水果糖制作指南》、有记录旅行中所思所想的《在六月登泰山》《乡村速写》,甚至还为一个小小的身份证ID写作诗歌《ID》等等。你的诗集大致可以被视为随想诗歌合集,是你思考的结集。作为一名95后诗人,你认为诗歌和思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李昀璐:我的很多诗歌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没有刻意追求一定要表达出某种思想性,只是脱胎于当下的生活。在生命中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生活中的某件事或某个物触动到了我的心灵,我就会将当时的所思所想用诗歌的方式记录下来,倾诉自己当下的感受。我认为诗歌带给读者的感受是作品完成后的事情,而读者从诗歌中解读出来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

我一直主张诗歌写作要勇于去探索未知,不要事先设定好条条框框把自己局限在某种思想领域或专业风格内。我的诗歌创作重在记录自己生活中被触动的时刻,不断去探索诗歌创作的边界。

不过,我在生活中遇到特别想表达的主题思想,也会提前构思,想好自己想要传递的情感,按照构思进行写作。

记者:方便分享你印象比较深刻的创作经历和最得意的诗歌作品吗?

李昀璐:我有三次印象深刻的诗歌创作经历。

第一次是2017年年初,我因为自己拔智齿的经历创作了诗歌《反骨》。正是当下疼痛的拔牙经历催生了这首诗歌。


反骨

文\李昀璐


医生称它为“骨埋伏牙”

与所有向上的牙齿反其道

特立独行,野蛮生长

横着开疆辟土,又聪明的

不冒尖,蓄势待发,蛰伏着

等待逼宫夺位的时机


我要与所有的隐痛一刀两断

第一刀落在牙龈上

第二刀也在牙龈上

末路的叛乱者

被切开与疆土的关联

而后慢慢被肢解

一切如同分娩

产下三截断骨


擦去嘴角的血

看到金属牙具反射的光

不寒而栗

反骨天生,不知什么时候

匕首,又会再从骨头的四面埋伏里

伸出来

李昀璐:第二次也是和这次拔牙经历有关。因为拔完牙太疼了,为了缓解疼痛,我妈妈提议说,正好这段时间西伯利亚的红嘴鸥迁徙到了昆明,不妨出去散散心。于是,她开车载我去滇池观看红嘴鸥。但当时风特别大,红嘴鸥的数量不多,我们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壮观场景。不过,好不容易开车几个小时过来一趟,不能白白浪费时间,我们就决定在滇池周围散步。当时,我因为牙疼,又因为没看到红嘴鸥,整个人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

但是,滇池的那晚,星空和月光交错,风缓缓地吹起水中的波浪,周围的草木在风中摇曳着,营造出的画面特别宁静开阔,一下子就一扫我当时的阴霾。回家后,我就创作了《滇池之夜》这首诗歌。每每读起这首诗歌我就会回想起滇池那夜的漫天星光,尤其那句“时间是一条流淌在滇池里的河”让我感触深刻,一下子就和当时快乐的我产生了共鸣。

滇池之夜

文\李昀璐


身体总要有一些地方,用来安放

星辰,月光,还有翅膀


翅膀已经睡着,在暮色四合的时候

时间是一条流淌在滇池里的河

像是血液,循环反复。每一次

都吞没一些话语,生出更多远方

宴席已散,回头是岸


我被塞得太满,只有眼睛是空的

大风贴着水面吹过来

一遍遍,一遍遍的

用力窜到我的怀里

抱紧我

直到星星 填满了我的轮廓

李昀璐:第三次比较印象深刻的创作经历来源于我的闺蜜。我有一个闺蜜一度失业在家,有一天我去探望她,原本想着她应该是不修边幅、愁容憔悴地出现在我面前。但当我开门见到她,却发现她把自己收拾得十分干练。她在画板、包装袋和墙纸上都画了很多水彩画,这些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色彩搭配极具美感。突然间,我就从她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她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积极态度感染了我。

我发现就算遇到再多挫折,人们也会爬起来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寻快乐,在“孤岛时期”找到和世界对话的方式。我便创作了《墙纸》这首诗歌。“双手空空才能抱紧你”这句诗表达的是人们往往在失去后才真正感悟到什么是爱的力量。通过这首诗歌,我想告诉大家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何种痛苦和挫折,我们都要尽力找寻到自己的情绪出口,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毕竟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墙纸

文\李昀璐


——兼致M

水草是假的,鱼是假的

小美人鱼是真的,石榴色火红

不动声色的海浪手握万花筒密码


花瓶是真的

干涸与枯萎唇齿相依

唇亡齿寒是假的

双手空空才能抱紧你


抱你是真的,贫寒中生出如裕的柔软

马良折枝作画,万物造影之前

早已怀璧其罪

李昀璐:总结起来,我的诗歌创作大多都是基于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发现诗的力量。

诗人要做诗歌里隐姓埋名的人

记者:有这样一首诗歌,它的名字叫《诗人》,即“诗人不是傀儡,诗是思想者的精神内涵。诗人不是鹦鹉,诗是哲人创造力的结晶。”在你看来什么样的诗歌创作者可以被称为诗人?诗人和他笔下的诗歌是什么关系呢?

李昀璐:一个诗人最重要的是通过诗歌语言表达情感,始终保持一种真诚的写作状态是诗人的必备要素。诗人和他笔下的作品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诗人的气质渗透在他创作出的诗歌中,二者没有割裂感。

1651156880678218.jpg

李昀璐参加第三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


李昀璐:在我看来,诗人和他笔下的诗歌最好的状态就是“诗人要做诗歌里隐姓埋名的人”。就算一个诗人在他创作出的诗歌里没有描写过自己,但是读者通过阅读这些诗歌就可以对这个诗人的性格和气质有所了解。

记者: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诗人,能列举一两个并说说理由吗?

李昀璐: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喜欢的诗人不同,因此没有一个特定的诗人是我最欣赏的。因为我不排斥每一个优秀的诗歌作品,广泛阅读可以为我的诗歌创作和日常生活带来精神力量。我认为无论作者是谁,只要能够打动我、给我带来慰藉的诗歌都是好诗歌。

诗歌是一本“生活纪念册”

记者:诗人韩东曾提出“艺术能给时光带来意义”,那你觉得诗歌写作这门艺术对于你意味着什么?

李昀璐:诗歌写作提供给我一种看待世界和观察世界的别样视角,它帮助我在某些时刻从自己的狭窄视野里跳脱出来,以另一种方式看待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我重新审视生活和当下的自己。

1651156940879864.jpg


李昀璐:另外,诗歌还帮助我还原了很多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场景,将那些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是我的“生活纪念册”。

更最重要的一点是,诗歌写作让我感受到了带给别人精神力量的成就感。我本科毕业后有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经历,那段时间里我的学生知道我写作诗歌,会去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阅读我的诗歌作品。后来,有一天我发现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在一本诗歌杂志上发表了诗歌。她告诉我正是因为阅读我的作品,她才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原来自己可以通过诗歌写作带给人力量,可以影响一些人让他们对诗歌写作产生兴趣。


1651156462545383.jpg


李昀璐给文学青年们的寄语

诗歌写作是一件非常幸福快乐的事情。曾经我也为自己是非文学专业出身、没有理论支撑而感到自卑和遗憾。但是后来我理解了一句话:“写作是一生的事情”。我们终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面对专业之外的事情。诚然,文学专业是大家通往诗歌写作这条道路的捷径,但并非是唯一的途径。只要我们保持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不断在生活中汲取营养,不去限制自己的发展,就会像很多非文学专业毕业的文学大家一样,也能在广袤的文学世界里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采访人 | 周梦圆

图片由本人提供

微信扫小程序码
扫码添加QQ
四川中闻网_贴近四川的主流资讯   版权所有:四川省中闻瞭望媒体发展中心    承办:四川中闻网全媒体中心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