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红:都云作者痴,可“悟”红楼味时间:2021-12-12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在枉凝眉飘渺的歌声里,总会想到贾宝玉与林黛玉耳鬓厮磨,轻声细语的画面;总会想到黛玉的凝眸春光,宝钗的笑弹秋意;总会想起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也许是“闲处光阴易过”,不知曾几何时,带着深深的敬意,带着对经典的向往,我走进了被誉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走进那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曹雪芹世界。 人们都说《三国》写的是“争”,《水浒》写的是“义”,《红楼》写的是“情”。对于前两者,忠与义是乱世的道德,而后者,我认为《红楼》写的不仅只是“情”,更写的是勘破三春景的“悟”。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一首《好了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将人世的繁华与幻灭诠释得淋漓尽致。甄士隐历经了人生的三劫(痛失爱女、家园失火、贫病交加)之后,听得《好了歌》,便大彻大悟,随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遁入空门。 而同样的,贾宝玉也在经历了黛玉的死亡、爱情的毁灭、家族的败亡之后,领悟世间人生,皈依佛门。作为早期“人”的雏形,作者在儒家的世界找不到出路,最后只有归于释家和道家,参禅悟道。这就是《红楼梦》众人的“悟”,也是作者曹雪芹的“悟”,亦是我们读者的“悟”。 正是因为如此,《红楼梦》也可看作是一部中国式的《圣经》。曹雪芹以佛眼看世界,对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怜悯、包容、平等、博爱之心。即便是小说中最不堪入目的贾瑞、薛蟠之流,曹雪芹也丝毫没有批判、贬损。他以一位智者、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冷静客观地写着四大家族中这些人的贪、嗔、痴,发掘出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辉,肯定的一面。作者以“悟性”的笔,塑造了《红楼梦》三百多个形象饱满的人物。在红楼的世界里,他们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也正是《红楼梦》这本古典名著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红楼梦》的“悟”犹如一面镜子,我们能从小说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每当反躬自省的时候,我们总能找到自己身上宝玉、黛玉、宝钗、熙凤,甚至薛蟠、贾瑞的影子。通过书中悟出的道理,来指引着我们惩恶扬善,摒弃身上的无知与恶念。 红楼读得越久,就会悟得越多,目光就会越多地注意到平儿、鸳鸯、晴雯、紫鹃、香菱这些小人物身上。尽管这些人在古代只是奴才的身份,甚至对于像贾府这些大贵族来说,她们命如草芥,但是在曹雪芹的笔下,这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并没有因依附主人而唯唯诺诺,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中。相反,她们正直无私、敢爱敢恨、有情有义、有才有德,勇于反抗贵族阶级,虽然最后都摆脱不了走向出家、死亡的宿命,但作为朦胧的“人”的觉醒,《红楼梦》无疑是一部为她们而唱的赞歌,而《芙蓉女儿诔》则是为这些青春生命所写的挽歌。 红楼作为写情与悟的古典名著,以出世的心,入世的情,让我看透这个世界却依然与它深情相拥。对于生活中的俗事纷扰波澜不惊、泰然处之。 愿我们在红楼的世界,低吟浅唱,在喧嚣的红尘看得见远山如黛,闻得到满室幽香。
个人简介: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一个喜欢读书、品味文字的女子。 南边文化艺术馆2021届文学创作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