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 页 >> 网上四川文化频道 >>文化频道 >> 胡木:我与诗歌一起漂流成都
详细内容

胡木:我与诗歌一起漂流成都

时间:2020-04-24     作者:网上四川【原创】

1587805955931904.jpg

本文作者/尹冰璐     图由受访者提供

本期编辑/蒲昱升     2221955642@qq.com

 

胡木


92年生,籍贯山西朔州,居成都,写诗,活着。作品见于《草堂》《中国青年作家报》《散文诗世界》《散文诗》等,有诗入选《2015-2016中国新诗年鉴》等,出版诗集《面具》。

 

 

初遇成都:来成都上学的北方人

高考填报七个平行志愿,因为家在山西,所以填的六个都是北方的大学。直到最后一个,胡木想了想,脑海里浮现出张艺谋拍的成都宣传片《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火锅、川剧“变脸”、茶馆、大熊猫、蜀绣……他对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充满了好奇,加之自己也有同学考到成都读书,便在志愿表上填了成都理工大学。

或许成都是他冥冥之中的缘分,就是那唯一一个填了南方城市的志愿让他如愿。命运把他的大学四年安放在成都理工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和朋友说起自己的专业,总会被调侃一句:“哦,混社会的啊!”

不过,社会学也让这个喜爱文学的少年从文学圈子里“跳脱”出来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4年的专业学习让他初步具备了分析社会问题的思维逻辑能力。“这一点上,我觉得专业也会帮助我打开另一个维度的空间,对诗歌风格和思维习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胡木谈到,社会学虽然不是纯文学,但也并非与文学完全平行,而是有相当多的交点。

大学期间,胡木的时间被班级与社团事务填充,但是他从来没有在喜爱的文学领域止步不前。社科、历史、诗歌和文学理论等书籍,他都借来或买来读;写作更是没停过,一有时间、有灵感就写。在胡木的笔记本里,停留的是他深刻内涵的诗句,也是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或许这就是热爱——为了所爱,再忙也会留出时间。

 


白马

他们呼喊着不过是想要抓住我

脚没深没浅地踩在眼睛里

一场一场惊慌的雨四处奔逃

当我穿过芭蕉林的喉咙

猛烈的咳嗽要咳出肺来

他们不过是在排异

想要把我随着痰吐到污秽的地方

我不停地跑着这次轮到我的肺叶

一片片零落午夜湿乱的水泥路

 

这首《白马》是胡木大学时期的作品。谈及创作灵感,他回忆起那个送女友回寝室的落雨的夜晚。由于23点寝室门要锁,刚送走女友他便一路狂奔,“不时踏入积水里,在奔跑的过程中,穿过芭蕉林,沿着东风渠畔,黑暗中联想到很多事物。因此有了这首诗。”


1587806170692613.jpg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重返成都:在国企打拼的蓉漂诗人 

2013年去学校报到的那天晚上,刚刚下过一场雨,地面湿漉漉的,散落着很多落叶与花瓣。胡木坐在摩的上看着这座陌生的城市,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成都元素一点一点渗入他的印象中。胡木回忆道:“那时就觉得,成都是一座文化底蕴厚重且活泼蓬勃的城市”。但他没有想到,他今后也将会成为一名蓉漂诗人。

大部分人抵挡不住的两字——感情。大学到毕业工作期间女友给予了他一个温馨的家,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给予了他无限温暖和欢乐。因为爱情,他决定在成都定居。他说,这是他一生都无法放下的纯粹的感情。即使,现在已经曲终人散……

2017年毕业后,他进入国企工作。一开始去到粤东地区参加高铁修建,一干就是两年。两年后,由于工作调动,他再次回到成都。

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这个在他命运中写满了“缘分”二字的城市。

现在的工作与文学写作有距离,但是胡木并不想全职投身文学写作。文学仅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认为文学是对自我与时间发生反应和交换的追踪和记录,“我更享受在其中得到的温度和激情,或痛苦或快乐。”

在工作领域,胡木与各行各类的人接触,身边人的生活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让他感到无能为力的事,不时在诗歌的夜空擦出灵感的火光。工作的特定视角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写作方向和素材,为他的诗歌创作打开了新的窗户。近三年的工作,他又从身边人中“读”到了很多故事,例如工地生活、民工的生活际遇、同事间的情感等。来自各行的小人物的故事演绎着世间冷暖,在胡木心中勾勒出了属于他脑海中的人间烟火。

青年诗人胡木,一直与诗歌为伴在成都漂泊。虽然身处异乡,但也在这个温馨的城市找到了一点归属感。成都的气候、饮食、文化独具一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添上了辨识度极高的“巴蜀”风格。成都也是座宜居的城市,闲适的生活、川人的包容与幽默感,都令他难以割舍。这个有内涵的城市为他提供了许多诗歌素材,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带有成都的元素和影子。

漂泊虽苦,但有诗的生活很甜。

 

1587806396942244.jpg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脚步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

“于我而言,我比较倾向个体视角的写作,”胡木说,“他们的生活是一个宏大时代的缩影和表现,就像历史学家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和孔飞力的《叫魂》一样。”

他很喜欢一句话:“脚步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去年,他的诗歌入围2019年新写实主义诗歌“十佳作品奖”。胡木在前几年接触了新写实主义诗歌风格,那时,他刚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生活让他感慨良多,更加明白生活的不易。经历多了,他内心世界也更丰富,这样的思想也逐渐融入他的作品中。

胡木谈到,自己看过很多纪实纪录片,比如《生活万岁》《摇摇晃晃的人间》等,可以说历史就是无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组成的,在任何时代下个体的经历都被打上时代烙印。他决定写那些小人物,也是侧面对自己的一个记录。

任何事情难免都有“瓶颈期”。在灵感枯竭的时候,他顺其自然地放空自己,看书、看电影、听音乐,打游戏,去接触一些陌生的事物,为自己注入新的积累。

站在诗歌写作的角度,他说“品尝着生活中复杂的味道,就像陈酿的好酒一样,它的色泽、气味、口感往往是复杂的调和,是一种精妙的平衡。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一种复杂中平衡的艺术,诗歌对于我来说就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手中拿着的那支长杆。” 

蓉漂生活中,他一直在努力奋斗着,把脚步走远,眼界拓宽,在纷杂的世界中品味着诗歌沉静的酒香。


目前,他的很多作品都带有成都的影子和元素,但他坦然道,还没专门为成都创作出一组作品。成都这本书,还需要花几年去读熟。或许好的作品需要时间的沉淀,就像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用毕生几十年的时间完成那一部《飘》。时机未到,不想,也无需下笔。


微信扫小程序码
扫码添加QQ
四川中闻网_贴近四川的主流资讯   版权所有:四川省中闻瞭望媒体发展中心    承办:四川中闻网全媒体中心   
seo seo